原上草-音悦 music
搜索歌曲
音悦首页
热门流行
经典老歌
动感舞曲
古风纯音
传统古曲
世界名曲
视频欣赏
访客留言
搜索歌曲
《渔樵问答》
原上草
传统古曲
2018-8-24
1346
0评论
Media Player Error
Update your browser or Flash plugin
渔樵问答图
明 - 谢时臣
题识:
柳叶山前一浦通,不曾牧养辟西东。
催科不到渔樵地,赢得风光入画中。
谢时臣,中国明代画家。生卒年不详,字思忠,号樗仙。吴(今江苏苏州)人。工书法,长于隶书。擅山水,师法吴镇、沈周,稍作变化,作品多构为长卷巨幛,以
善画水著称,江河湖海,无不精好。又作山峦重叠,高耸险峻,笔墨或细密苍劲,或劲健沉郁,或纵横纷披,富有变化。有《溪山揽胜图》、《策杖寻幽图》、《武当霁雪图》、《谪仙玩月图》等传世。
《渔樵问答》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描摹出渔樵悠然对话的神情。随着主旋律的变化,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七段形成高潮,刻划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水波粼粼,樵夫咚咚的斧伐声。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此曲有一定的隐逸色彩,能引起人们对渔樵生活的向往,但此曲的内中深意,侧重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及「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兴亡得失这一厚重的话题,被渔父、樵子的一席对话解构于无形,这是乐曲的主旨所在。
中国自古以来有渔樵耕读的说法。民间的屏风上常画有渔樵耕读四幅图。渔图和樵图画的分别是东汉时期的严子陵和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耕图和读图画的分别是舜教民众耕种的场景和战国时苏秦埋头苦读的情景。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这四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价值取向。其中渔为首,樵次之。如果说耕读面对的是现实,蕴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渔樵的深层意象是出世问玄,充满了超脱的意味。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尘世间万般滞重,在《渔樵问答》飘逸潇洒的旋律中烟消云散。这种境界令人叹服。
收藏
分享
上一个
下一个
返回列表
猜你喜欢
琴箫合奏:《寒山僧踪》
2018-10-01
古琴曲:《鸥鹭忘机》
2018-10-01
《鹿鸣》-古筝
2018-09-28
古琴曲:《黄莺吟》
2018-10-01
五音疗效音乐之【角音】
2018-09-30
五音疗效音乐 - 羽音
2018-10-01
五音疗效音乐—徵音
2018-10-01
纯音乐 - 胡笳十八拍
2018-10-01
古琴曲:《忆故人》
2018-10-01
渊明《归去来辞》 - 古琴
2018-09-30
发布评论
提交评论
取消回复
名 字:
邮 箱:
网 址:
清空信息
关闭评论
设置播放模式
X
分享音乐或视频给朋友
X
关闭背景
移动云盘
酷我网盘
请您留言
《渔樵问答》
Update your browser or Flash plugin
题识:
柳叶山前一浦通,不曾牧养辟西东。
催科不到渔樵地,赢得风光入画中。
谢时臣,中国明代画家。生卒年不详,字思忠,号樗仙。吴(今江苏苏州)人。工书法,长于隶书。擅山水,师法吴镇、沈周,稍作变化,作品多构为长卷巨幛,以善画水著称,江河湖海,无不精好。又作山峦重叠,高耸险峻,笔墨或细密苍劲,或劲健沉郁,或纵横纷披,富有变化。有《溪山揽胜图》、《策杖寻幽图》、《武当霁雪图》、《谪仙玩月图》等传世。
《渔樵问答》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描摹出渔樵悠然对话的神情。随着主旋律的变化,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七段形成高潮,刻划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水波粼粼,樵夫咚咚的斧伐声。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此曲有一定的隐逸色彩,能引起人们对渔樵生活的向往,但此曲的内中深意,侧重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及「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兴亡得失这一厚重的话题,被渔父、樵子的一席对话解构于无形,这是乐曲的主旨所在。
中国自古以来有渔樵耕读的说法。民间的屏风上常画有渔樵耕读四幅图。渔图和樵图画的分别是东汉时期的严子陵和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耕图和读图画的分别是舜教民众耕种的场景和战国时苏秦埋头苦读的情景。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这四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价值取向。其中渔为首,樵次之。如果说耕读面对的是现实,蕴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渔樵的深层意象是出世问玄,充满了超脱的意味。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尘世间万般滞重,在《渔樵问答》飘逸潇洒的旋律中烟消云散。这种境界令人叹服。
设置播放模式X
分享音乐或视频给朋友X